“以房养老”和“传统养老”相比较

时间:2023-05-17 14:39:17 赛赛 养老保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房养老”和“传统养老”相比较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60岁的老人远超过2亿,社保养老几乎遍及每家每户,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赡养工作无疑是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房养老”和“传统养老”相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房养老优点:

  第一,它可以使老年居民在人生收入的低谷期开启“房产金库”,将积蓄在房产上的财富分期支用,有效补偿老年生活。

  第二,它可以有效解除老年人对生活没有保障的担心,放心大胆地花钱消费,心情愉快延长生命,而且活多久保险公司就会供养多久。

  第三,可以让老年人增强生活自信,保持社会尊重。老年人最怕的是失去体面和尊严,可是退休后到处要看人脸色,更怕“久病床前无孝子”,参保后老人今后就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甚至还可以拿钱接济子女亲友,可保持子女与社会的长期尊重。

  第四,可以保护弱势群体,有利于社会稳定。这种产品会更受中等收入者青睐,因为只有房并缺钱的老人才更愿意抵押房产养老。这样就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安定,也就保障了社会稳定。

  以房养老缺点:

  第一、冲击代际关系。 “以房养老”可以作为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作为主要方式肯定不可取,会存在很大的社会问题。 “以房养老”只是一种模式,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实现“以房养老”的。比如有的家里会把房子传给子女,这是中国的传统,要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以房养老”等于自己把房子消费掉了,不留给子女,这恐怕在理念上、思维上都需要有一个转变。而对于大量低收入阶层,没有什么房子或者房产比较少的人来说,他只有一套房子,而且自己还要住,要靠这个房去养老是不现实的。而对于那些收入相对较高一些的,拥有几套房产的人来说,“以房养老”对他们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些。

  第二、制约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看上去“以房养老”是个不错的养老解决方案,可理想却与现实差距巨大。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副所长吴翔华认为,以房养老只是养老体制的“补充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即使“补充答案”答得再完美,如果标准答案缺胳膊少腿,能给高分吗?因此,在法律法规缺失,制度设计缺失的前提下,“以房养老”还很难谈起;另外,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以及房价变化,都会制约进程,况且现在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牵扯着每一位子女的心,所以国家如今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各地区也已经开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的建设,以房养老的推出势必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第三、不能确立价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以房养老的房产问题需要等到老人过世以后在进行处理,这势必会牵扯到一个价值关系。房价的波动和货币贬值也是困扰以房养老的因素。“这些年来中国的房价总体上经历了飙升,在调控时房价也曾经出现过幅度不小的回落,而房价的变动大会困扰房屋本身的价值评估。如果一套房子现在值100万,如果10年后值500万的话,那么现在抵押贷款无疑对老人不划算。还有一个最严峻的问题,老人的寿命预期问题同样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困惑。随着医学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很多老人仅仅抵押贷款10年、20年显然是不够的,这会给银行、保险部门和个人确定支付的年限以及支付金额带来一定难度。“贷款时间越长,银行的风险就越大。”吴翔华表示,如何预期老人的寿命,银行显然不是专家,而目前银行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传统养老优点。

  第一、传统观念得到传承。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思想,而从那以后,对父母的尽孝也成了广大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责任,传统养老方式这是基于这一点产生的,虽然也有不足,但是可以让老年人体会到家的温暖,子孙满堂的快乐,这也使得在中国大地流传了2000多年的孝道精神得以继续的传承下去。

  第二、减轻了社会压力。 子女对父辈的进行赡养,可以说是使得国家的社会保障减轻了很大的压力,除了定期的医疗保险,社会补助,社会养老金以外,没有了多余的负担,也就可以将更多地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上来,这也就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家发展了,社会福利,工资待遇逐步上涨,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

  第三、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奋斗了一辈子,最后享受到子女赡养,祖孙满堂,对他们的心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子女子孙的陪伴,也可以让老年人尽享天伦之乐,这也使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了很大的保证,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丰富了他们的时间,这样对社会,对子女,特别是对老年人自身,都有很大的好处。

  传统养老的缺点。

  第一。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人类寿命的延长,家庭结构向核心化、小型化转化,还伴随着快速的人口流动,增加了年轻人对赡养压力,新增了空巢老人困境。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 世纪城市的主流核心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户口管理制度的改革,城市间人才流动频繁,使年青一代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的机会下降,人口流动使同堂而居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因此,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完全老年家庭、空巢家庭的上升。“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老人的健康状况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老人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慰藉以及由此产生的老人心理状态上的苦闷、孤独、抑郁、焦躁等。

  以房养老

  养老模式多元化,也存在问题

  “以房养老”的舆论不绝于耳,既有赞扬也有质疑,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在国家、社会、市场、个人等责任主体之上,毫无疑问承载着巨大的养老压力,无论将养老问题放在哪个单位身上,无一不是重如泰山,“以房养老”的出现似乎将养老方式推向多元化,但是养老综合质量问题仍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来看,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独生子女很难再稳妥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老年人一个天伦之乐的晚年。老年人的晚年花费也在不断增大,而以房养老的养老模式恰恰能改善“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现状,但也有不少市民对此提出质疑。

  根据传统养老及住房归属表现形式来看:

  (1)子女养老,房产由子女继承;

  (2)抚养人养老,房产由抚养人继承;

  (3)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用房租差价款养老;

  (4)将房子出租出售,自己住老年公寓,用租金或售房款养老;

  (5)售出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

  (6)将住房出售,再租回原住房,用该笔款项交纳房租和养老;

  (7)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个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

  有市民提出,每月拿着三千多块退休金,虽然能保证老年人晚年的基本花销,假如能把手上其中一套房抵押给银行,从而提高退休生活质量,未尝不可,但是房子是否会被压价?或者十几年以后房价飙升到不可想象的地步,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是否会付出房价上涨之后的利润。

  说到底,“以房养老”只是养老多元化模式的选择之一,它不会代替、也代替不了其他养老模式。我国作为一个老龄化大国,巨大的养老需求潜藏着丰厚的市场潜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养老同样能够成为一种产业,同样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养老资源。在国家、社会 、市场和个人四种责任主体的多元养老模式中,作为公共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应该具有最基本的兜底功能,而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各责任主体也须充分发挥各自角色功能,各方面共同编织一张覆盖面不断推广、服务水准不断提升的养老服务网络 ,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传统伦理是以房养老的大阻碍

  先不说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按照诸城本地习俗来看,子女结婚父母要准备好房子,老人的房子最终还是会留给孩子,将房子留给保险公司或银行,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个笑话。除此以外,要推行以房养老还需要金融贷款、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服务、未来房价与现今差价、房屋产权等方面的大力完善,也需要很多部门的参与。

  另外,老年人在理解和沟通上可能有困难,很多时候都可以在小区内看到,一些给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的医院、门诊药房很难得到老年人的问津,像推销一些泡脚的药粉、健胃的茶叶之类的更难打开老年人市场,所以,如何得到老年人的信任,使老人愿意相信以房养老的制度是一个莫大问题。据网上资料显示,对于“以房养老”,国内反对率超过九成,那为何社会舆论如此抵制呢?

  正大置业营销总监李文利表示,面对高耸入云的房价,辛辛苦苦当了一辈子的房奴,临到了暮年,房子终于成了自己的了,国人自然是很珍惜的,谁愿意让一生唯一的财富化为泡影,自然是想留给自己的子女,哪怕子女很不孝顺。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我们是舍不得离开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我们美好的回忆。而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失去了一生的付出。李文利说:“如果未来房价上涨,针对担保、赔付方面会衍生诸多问题;如果未来房价下跌,‘以房养老’或许成为泡影”。

  另有地产负责人称,“以房养老”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不仅仅是体现这项政策本身的成功,而是其背后包含了其他一系列完善政策的支持。比如完善的产权制度,房屋不存在使用年限,免除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比如设立遗产税或个人资产增值税制度,假如房屋等财产由子女继承,那么就需要交纳不菲的税费,这就使得部分民众更倾向于“以房养老”。但整体而言,“以房养老”只是一种补充性养老手段。社会的养老重任,绝大部分仍要靠公共财政支撑下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百善孝为先,以“孝”养老还应是主流

  记者调查了解到,本地老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有:

  (1)社会飞速发展,子女为事业拼搏,很少有时间照看老人的生活,精神安慰欠缺;

  (2)医疗体系仍有待健全,老人生病住院,子女在医院与家之间奔波比较累;

  (3)老年人需要为儿女照看孩子,往返于学校之间路途较远,出行不便;

  (4)住房离商业圈较远,老年人购物不方便;

  (5)现今楼房多为高层、小高层,对于腿脚不好的老年人不太方便,虽然有电梯,但老人使用起来略显吃力;

  (6)另外,老年人为了跟儿女住在一起,离开自己住了多年的平房,还是比较习惯多层的低楼层;

  (7)老人单独在家,安全性让人担忧。

  针对这些问题,儿女应该慎重考虑在住房方面的选择。有热心市民称,与其考虑复杂繁琐的养老制度,不如多从儿女自身出发,提高自身修养;与其观望将住房抵押出去让老人领取养老金,不如为老人提供一个愉快、温馨的幸福之家。

  子女孝敬父母,就应深入理解、体会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最真诚、最伟大、最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怀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敬爱之心,去关心、照顾、侍奉父母,使他们感到舒心、愉悦和满足。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起居、衣食、劳作都要悉心考虑,周到安排,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父母生病,应想法及时诊治,精心照料。逢年过节或父母诞辰,要买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食品,表达子女的一点孝心。如果父母有困难,子女应当全力帮助,宁肯自己困难些,也决不能让父母遭罪。另外,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赡养,生活条件好了,经济不愁了,以前看到子女拿点钱带点东西回来觉得开心的感觉也不复存在。宁可看看孩子有没有胖了瘦了,心甘情愿为他做顿饭,这些都会让老人们获得一种经济上无法获得的愉悦 ,来自心理的这种感受会更持久,也更真实。

  有市民表示,百善孝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只有精神物质两方面都让老人满足 ,做儿女的才是真正尽到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尽量顺从老人,与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抚慰。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

  另外,老人们都希望子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层面的需求更胜于物质需求,所谓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与自己沟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亲情。此外,老年人还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选择。所以说,做子女的要处处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点,子女也要多宽容和谅解。

【“以房养老”和“传统养老”相比较】相关文章:

被误解的“以房养老”政策03-29

浅析以房养老政策10-09

“以房养老”10大疑问剖析03-28

试论以房养老的可行性03-14

保险版“以房养老” 南京老人的养老方式又多了一种03-24

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能否同时交09-29

农村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的区别是什么05-10

没有养老保险的古人如何养老03-25

年金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区别04-11

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城里自己买的养老保险有哪些区别05-08